罗振宇跨年演讲:2020中国基本盘!容易赚的钱肯定没了,但有三个巨大机会
12月31日,罗振宇举办了《时间的朋友》跨年演讲,他提到,我们正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通道中,中国消费市场存在三个巨大的机会:利用中国红利和新基础设施,创造一个世界级品牌。
罗振宇阐释了“做事的人”,是躬身入局,把自己放进去,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。
罗振宇提到,当前中国的消费市场存在三大机会:中国红利、新基础设施、创造一个世界级品牌。
他称,抓住这三个机会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挑战,但“就在这几年,它一定会发生。”
而对于财富的由来,罗振宇解释称,一条是73%,劳动所得;一条是27%,投资所得。但过去我们一说钱从哪来,想的都是27%的事。这其实是个小头,真正的大头是73%。
他认为,不管什么职业,在所有的选择关头,多和人连接,保证没坏处。(腾讯科技)
划重点
1“做事的人”,是躬身入局,把自己放进去,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。
2当前中国的消费市场存在三大机会:中国红利、新基础设施、创造一个世界级品牌。
373%的财富是劳动所得;27%的财富是投资所得。不管什么职业,在所有的选择关头,多和人连接,保证没坏处。
4你是谁?你干啥?你为谁干?别人需要你吗?你干了之后,社会更好了么?对这五个问题答得越清楚,财富能力就越强。
5教育本来的意思,不是教材、不是课堂,而是人点亮人。
以下为罗振宇《时间的朋友》跨年演讲概要:
第一部分:开场
跨年演讲是为“做事的人”服务的。什么是“做事的人”?
他们不是在解决一个个想象中的问题,他们是在回应一个个真实世界的挑战。
不是置身事外,指点江山。而是躬身入局,把自己放进去,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。
法国作家加缪曾经说过:不要走在我后面,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。不要走在我前面,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。请走在我的身边,做我的朋友。
第二部分:什么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
我辈正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通道中。
经济不是预测出来的,是干出来的。如果你觉得好,不错,如果觉得不好,那就努力干。
汽车市场,连续增长了28年,2019年下滑了约10%。有类似遭遇的行业还有很多,家电、服装、广告等等。
今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2684亿,同比增长25.7%。
在曾鸣教授的眼里,中国经济有冷有热,不是个总体上的好坏问题,而是一个干什么事情和怎么干的问题。肯干苦差事,就有机会,只想挣容易的钱,就没机会。
曾鸣教授说“容易挣的钱,肯定是没了。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。”
更辛苦的事是什么?在曾鸣眼里,找下沉的机会不算,因为“这一浪肯定也过去了,再下沉已经没什么意思了”。看细分的需求也不算,因为真正的价值仍蕴藏在基本面里——改造每一个值得被重构的传统产业,就是一件具备创造力的“苦差事”。
慈善家王兵:2019年的经济现象,背后本质上是因为技术进步的速度太快,而社会演化的速度太慢,这二者之间产生了摩擦。
商业观察家梁宁:背后的原因是市场人口换代了。现在生活在中国这片国土上的人,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,超过了之前的。是个人口结构问题,也不是个总体上的好和坏、悲观乐观的问题。
吴伯凡老师:2019年就是典型的“悖论之年”,好坏都有。
投资人张颖:中国经济到了一个节点,就是从一个模式要转换到另一个模式,我称之为:从电梯模式切换为攀岩模式。
无论你身处哪个位置,你都不能说自己没有机会。
就像互联网思想家尼葛洛庞帝那句话所说的: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,就是把它创造出来。
第三部分:消费市场有什么新机会?
总是忙着赶新风口,我们就容易忽略一个非常确定的机会,那就是,消费。你想,不管什么时候,老百姓总是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嘛。消费,这个机会,就像房间里的大象,非常庞大,人们却经常看不见。
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40万亿人民币。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,中国会超过美国,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。而且中国现在的年均增速,是美国的两倍多。也就是说,从2019年开始,我们的消费能力不仅是全世界最强的,而且还会越来越强,把第二名甩得越来越远。
我们不光是消费能力强,我们的供给能力还强,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供应链,不光需求供给都强,我们的效率提升还非常快。我们在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,新一代技术的应用和转化速度上也是首屈一指的。
你看,最大的供给,最大的需求,最快的效率提升,这三个变量同时集中在一个国家、一个市场,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。会发生什么呢?结果一定会超出我们的预想。
三个巨大的机会
第一,新基础设施。
咱们从一个现象说起。
今年的天猫彩妆品牌冠军是谁呢?完美日记,一个全新的中国品牌。
更有意思的点是天猫彩妆前三名的历史:巴黎欧莱雅112年,雅诗兰黛73年,而完美日记只有2年。
如果倒转十年前,做一个新品牌,干个实业,2年,你连工厂投产都不可能。更别说,做品牌、通渠道、上规模,那都是需要花时间才能熬出来的事。为什么完美日记只花2年时间就能当第一呢?
因为它很好地借助了中国新基础设施。
基础设施指的不仅仅是铁路、公路和机场。它指的是一个创新者可以放心甩出去,让别人干的所有事。
我们还是拿中国化妆品来举例子。在今天中国的市场上,你要想做一个新的化妆品品牌,很多事你不用自己做了。你只需要做好一件事:定义好你的那个不可外包的核心能力。比如,洞察用户、连接用户、把用户服务好,剩下的所有研发设计、制造、物流、营销平台,都有现成的基础设施为你提供全套解决方案。
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新基础设施——
假如我有个靠谱的方案,这个方案怎么变成货呢?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实力是我的后盾。
有了货,货在哪儿卖?中国强大的电商平台就是我的基础设施,通过它,我可以触达8亿用户。
电商争气,这事就完了吗?电商平台的下面是发达的物流体系。1美金的平均快递成本就可以通运全国。这事在全世界都是奇迹。
那再往下看呢?中国物流的下面,是持续几十年没有间断的村村通工程的结果。在这么大范围的国土上,每一个村子都要做到通电、通路、通网络。
你知道吗?在一些边远地区,仅仅为了实现通电目标,每户的投资平均是4万块钱,要是靠收电费的话要100年都收不回成本。
有了这些基础设施,哪怕你身处在一个偏远的农村,只要你懂需求、会表达、能沟通。你都可以把这些基础设施利用起来,成为你自己的抓手。把茄子辣椒西红柿卖出个花来。就地致富,就地崛起。
再来看第二个机会,咱们还是从一个场景说起。2018年2月,有一个中国品牌来到了纽约时装周。他们做了一件简单粗暴的事情,把4个中国字,四四方方,绣在胸前。
这个设计,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炸了。疯狂转发的是谁?年轻人,95后。他们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李宁本人是何方神圣。他们只是单纯觉得,胸前那四个方方正正的汉字“中国李宁”,好酷,厉害啊。
2019年李宁最潮的一款鞋,你知道00后们对它最大的赞誉是什么吗,除了其中的二次元精神,还有一个我怎么也想不到的词:「踩屎感」。什么意思?就是走路时感觉鞋子又软又跟脚,就像踩在屎上一样。年轻人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写:吹爆它!
你看,这就是“中国李宁”这个品牌,在年轻一代消费者心里的样子。
凭借“中国李宁”这个子品牌,李宁公司沉寂多年之后,销售额首次进入百亿人民币俱乐部,股价涨了三倍。请问怎么解释这件事?
从李宁到中国李宁,把中国两个字堂堂皇皇地写在胸口,瞬间引爆了当代年轻人内心原有的那份骄傲和认同。
唯一合理的解释,也是四个字——中国红利。
今天几乎所有的消费品类,都迎来了一个通过中国红利而再做一遍的机会。
对我们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,中国这个词非常复杂,我们从小就学习中国地大物博、人口众多。我们的处境从落后挨打、到奋起直追。选国货,一方面是爱国,一方面是便宜。
但是,对于十几二十的年轻人来说,中国的概念非常简单:我的祖国,我自豪。你想今天一个中国年轻人如果出国,新鲜之余,他会觉得外卖不方便吧?好多地方没Wi-fi吧?高铁少吧?出门还得带现金吧?因为没有移动支付。
他们从小在这个环境里长大,对国家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。当然,等他们更成熟,也会意识到,我们要向世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。但是,中国这个词,以及背后的那一整套文化符号,对他们的吸引力,是原生的,是天然的。这一代的年轻人以他们喜欢的方式,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接上了脉。
2019年,淘宝上好几家汉服店,销售额不声不响都过了亿,最多的一家一年卖了4个亿,买家都是年轻人。你怎么解释?只有一个解释,因为中国文化符号。
过去这些年,产业界一直在讨论我们怎么做文创产业的问题:去日本学,去法国学。万万没想到,600年的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头号大IP。故宫IP带火了一批网红爆款,背包、胶带、口红、月饼,好像什么都能带。你怎么解释?只有一个解释,因为中国文化符号。
连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,在为下一代产品注册商标的时候,也恨不得注册了一本《山海经》。操作系统叫鸿蒙,实验室叫玄武。还有什么昆仑、浩天、灵豸、饕餮,这样的字眼总让我们内心澎湃。你怎么解释?只有一个解释,因为中国文化符号。
再来看第三个机会。
得到App总编辑李翔过去一年一直在做一件事,研究历史上那些巨富的产生。他告诉我,巨大的财富创造过程中,必然伴随着整个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,其中一定会带来一批世界性品牌的崛起。
你可能会说,建设一个国际品牌,这能做到吗?今年,我听梁宁老师讲到一套方法论。这个事,其实如果花力气、花时间,我们不是没机会。
先说检验品牌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,梁宁老师说:品牌,就是你愿意和它自拍。说白了,就是能和用户建立起真实的社会关系互动。你能和多少人建立起真实的社会关系互动,你的品牌就会有多大。
比如,你想喝咖啡了,自己点一杯,这未必是品牌。但是,你愿意带你的朋友,一起去某个咖啡店喝一杯,这就是品牌。
再比如,你买了一双球鞋,自己跑步的时候穿,这未必是品牌。但是,你买了之后愿意拍一张照片,并且晒到朋友圈,这就是品牌。
走在路上突然想上厕所,没有公共厕所,这时候你只看到一家中餐厅和一家肯德基,你说你会去哪家上厕所?大概率是肯德基,但你琢磨过为什么?
很简单,你和中餐厅之间,除了消费没有别的关系,但是你和肯德基之间,有很多层次的关系,你和它的互动没有任何负担,这就是品牌。
让我们试着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:中国消费市场,机会到底在哪里?
就是:利用中国红利和新基础设施,创造一个世界级品牌。
这当然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挑战。但是我们知道,就在这几年,它一定会发生。
正如100年前,一个类似处境的我辈,一个世界级品牌的创造者,一个上升国家中的攀岩者亨利·福特说的那样:“我们已经取得的进步,足以使人振奋。但与未来我们将拥有的一切相比,今天的一切微不足道。”
第四部分:钱从哪里来?
金融学家香帅老师和她的调研团队工作了一整年,考察了十几座城市,收集了3亿条数据,这些数据覆盖了368座城市、2900个区县、十几亿人口,形成了2019版《中国财富报告》。
这份报告回答一个你肯定关心的问题: 钱从哪里来?
关于财富问题,我们面前出现了两条路。
一条是73%,劳动所得;一条是27%,投资所得。你发现没有,这就有意思了,过去我们一说钱从哪来,想的都是27%的事。这其实是个小头。
硅谷的大神,保罗·格雷厄姆不是说过吗,有钱人往往是因为胡乱投资,把自己搞破产的。
民间用一句话给它总结了:凭运气赚来的钱,会凭实力亏光。
“我们一直接受的观念是钱生钱才叫理财,但是这个报告里告诉你一个硬梆梆的事实,中国人一年来自劳动工资的73%的收入,不是睡着后才挣的钱,而是靠睁着眼操着心才挣的。”罗振宇表示,美国也一样,甚至在美国最富有的10%的人群当中,也有50%的收入来自于工资。
“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有基本的公道。我们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句标语:力不到,不为财,想发财得干活,这个世界才好。”
而剩下的27%,是钱生的钱。“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理财、投资。美国著名的投资大神保罗·格雷厄姆讲了一句事实,有钱人怎么变成没钱人呢?通常都是因为胡乱投资,把自己搞破产了。”
这个时代败家子的定义变了,过去的败家子是花天酒地,现在的败家子是非常勤奋的搞投资。
富二代不好当,越勤奋,越愿意创业搞点投资的富二代更不好当。”罗振宇表示,所以,中国人民间用一句特别质朴的话描述了这个深刻的道理,叫“凭运气赚来的钱,会凭实力亏光”。“2019年有一个词叫韭菜,所有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财富都是韭菜,我们每个人都是绿油油的韭菜地。
这个数是2018年,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,有73%来自于劳动所得。
这不是中国自己的现象,即使在美国最顶级的富人当中,劳动收入也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左右。也就是说,钱生钱,其实是少数,人挣钱,才是多数;闭着眼睛挣的钱,其实是少数,睁着眼睛要花力气挣的钱,才是多数。
我看完香帅老师的书之后就觉得很开心,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有钱,大家都得下地干活。这让我想起我们办公室墙上贴的一句话:力不到,不为财。这才是个人财富的基本盘。
27%的事儿都在香帅的报告里详细展开。今天我们专心说说73%的事。
有一天,香帅两口子在家里聊天,说起海归博士回国当教授,起薪一年50万,扣掉所得税,每个月到手不到3万。
育儿嫂听到了,震惊地放下手中的活:“啊,文化人挣得那么少?”
没错,现在在北京,一个育儿嫂,纯现金收入每个月至少一万。要知道,10年前,当教授的起薪是一年三四十万,阿姨们每个月拿多少呢?1000块。
育儿嫂这十年,工资增长得太快了。
香帅随后发了一个朋友圈,很有意思:我因看见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。
这是她引用的里尔克的诗。那么,她到底激动个啥呢?
随着中国开始进入万元美金社会、以及人工智能普及化的影响,中国人的财富状态,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,概括起来就是:人和人的连接,正在决定社会财富的创造、分配和转移。
请大家记住这个词,人和人的连接。
什么意思呢?说个我最近听到的事情。
我们得到大学郑州校区有个同学叫岳海龙。他是做物流公司的。做物流公司要铺网点,需要选择大量的加盟商,怎么选呢?是看他的本事吗?学历吗?投资吗?经验吗?都不是。他做这行有个窍门叫:三个当家人,一门穷亲戚。
三个当家人啥意思?你不是光棍一个,而是还能再团结来两个人,甭管是小舅子还是媳妇和你一起合伙干,这说明了你人际能力的连接性。
而一门穷亲戚,其实是他们在考察一个人的人际能力的可扩展性,就意味着,这个业务到了最忙最苦的时候,你从市场上完全抓不到人的时候,你总有一个信得过的人,替你冲上去。
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?说明每一个人的财富状况,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能力,还取决于自己有什么样的人际连接能力。
刘润老师告诉我,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,有两个组成部分,第一,你自己的本事,第二,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。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。
比如说房产中介,中国有100多万从业人员。过去的理解,这是一个把人和房连接起来的职业。但是,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。他更重要的任务是要连接人和人。
现在大多数人买房,都是改善性住房,也就是先卖一套,再买一套。你知道这个过程有多复杂?
第一,买主卖主都没那么着急,一套房成交的时间大大延长。在18个典型城市里,过去三年,一个客户从他第一次看房,到他定房的成交时间从26天拉长到了39天;而卖主把房子从挂出去到成交的时间,从62天拉长到了109天。
第二,在中介公司内部,也需要多人协作,才能成交一套房。比如北京这样的城市,一笔成交背后平均有8个经纪人协同参与。
你看,过去一套房成交时间短,靠一点销售套路是有可能赚到这笔中介费的,但是,现在时间一拉长,这套行不通了,你不跟客户真正彼此信任,还真就赚不到这笔钱。
这么一来,一个人现在再要去干房产中介这一行,对能力的要求就非常高了。他至少得是一个能够取得客户长期信任的高手、不光是客户要信任他,其他经纪人也要信任他才会愿意和他合作。你看,他还得是一个内部协同的高手。这个行业的财富分配天平就会向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倾斜。
你知道吗?现在有不少这样的例子,在其他行业做得非常好的人,改行干保险。比如外企的、银行的、广告公司的、媒体的,甚至还有医生。我们得到App的李璞老师说,过去大家的一贯印象,转干保险的基本上就两种情况:要么走投无路,要么身怀绝技。这两年,身怀绝技的人,改行干保险的,越来越多了。
改行的理由当然很多,但是深入了解之后,我才知道这一行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。
说个我的亲身体会,今年,我也买了一份保险,就在我要提笔签字的那个瞬间,对面的保险客户经理突然笑眯眯地跟我说了一句话:罗老师,你想好再签字哦。你签了字,我可要服务你20年咯。
注意,是整整20年啊。在这20年里,我出险了他得帮我报案,我身体要有点情况他得帮我联系医院,看完病拿着我的各种证明、清单、发票、分割单,去理赔报销。
说白了,他得跟我保持20年的紧密联系。对一个成熟的保险经纪来说,他要在几十年的时间里,同时跟很多人保持紧密联系。你想想看,他要是没有强大的跟人连接的能力,他是完不成这件事情的。
当然,要求高,也意味着回报高。你可能知道,现在做得好的保险经纪,年薪百万不是问题,而且时间还自由。但是,你可能未必知道,保险这个工作,是可以传代,可以继承的。
你就想,等他退休那天,把30岁的闺女带到我面前,介绍说:这是我孩子,相应资格都有,请让她继续为罗叔叔服务。你说这是不是就继承了?他这辈子的奋斗是不是就可以在代际之间传递?
为什么保险这个行业可以继承?因为它处理的其实是一组信任关系。本领可能会过时,资本可能会贬值。但是,人和人之间的连接,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。
当然,房产中介、保险经纪人,这些职业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器,所以他们的财富能力,挣钱能力会提高。那你要说我这个职业不是这样的呢?难道我要改行么?当然不是。不管什么职业,在所有的选择关头,多和人连接,保证没坏处。
一个厨师,是只会埋头在后厨做饭,还是做了一道得意的菜之后,跑到前厅看看食客的反应,甚至聊几句?后者更可能成长为一个名厨。
一个程序员,是只会埋头敲代码,还是会主动加个用户的微信,聊聊使用体验?后者更有可能成长为CTO。
这个趋势不仅体现在职业上,也体现在性别上。
最近我们公司CEO脱不花,给我们公司的小姑娘开了个会,说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给女性的机会。
脱不花也是有感而发,因为她最近这几年经常被徐小平老师表扬。表扬的方式是,每当有人找徐小平老师融资,徐小平都会问:你的“脱不花”在哪里?
徐老师其实是在问:你的班子当中有女性吗?这一点在国际上其实已经是一个共识。作为一个男性我不得不服。因为男性是个目标动物,当一个事目标清晰、路径明确的时候,男性很擅长,而女性更擅长协调关系,当这个世界上出现了大量需要跨界整合,柔性沟通的事情,一个班子如果男女搭配,更能从容应对。这个变化会给多少女性带来新的机会。过去常说的那块针对女性的玻璃天花板,有可能就此打破。你看,因为更擅长人与人的连接,未来女性的财富能力就会显著上升。
你问我,钱从哪里来?香帅的研究告诉我们,钱从自己的劳动里来,钱从更多的人和人的连接中来。
我们要特别澄清一个可能的误解,连接人和人的能力成为财富杠杆,这可不是花言巧语搞关系,而是通过连接人,提高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。
今年,我在汪丁丁老师的一本书《思想史基本问题》里,看到一段话。
他说,一个人花5分钟就能想清自己生活的意义。5分钟能干嘛?汪丁丁说,就是问自己5个问题,并诚实作答。这5个问题是:你是谁?你干啥?你为谁干?别人需要你吗?你干了之后,社会变得更好了么?
这真是5个神奇的问题,你每能回答一个,就会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深了一层。与此同时,每能回答一个问题,你也分明地意识到,有大量的人,他们的连接能力被你甩在了身后。
这五个问题你答得越清楚,你的财富能力就越强。
第五部分:教育在发生什么变化?
教育焦虑,这个话题成了全民焦点。
我还不能劝你别焦虑,哈佛前校长,德里克·博克不是说过吗: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,试试看无知的代价。
教育这个焦虑是解决不了的,但是它会变换一种样式。
教育这个词的范畴在今天已经变了。因为教育本来的意思,就不是教材、不是课堂,而是人点亮人。
接下来,我为你带来今天的第四份报告《全球教育报告》,来自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。
提起教育两个字,摸着良心说,你什么感受?
我的感受是,这个话题成了全民焦点。
来看一个数据。新榜的徐达内给我看了一张表。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,在微信公众号,同时有“教育”和“焦虑”两个关键词的文章里,有3470篇,阅读超过了10万+,平均每天将近10篇。“家长”“父母”’和“焦虑”连在一起的10万+,有6751篇,每天18篇。我们这代父母确实很焦虑。
假如陌生人见面没得聊,那就聊聊教育准没错。
我今年听说了一个段子:两个北京海淀的家长聊天,一个问另外一个:我们家孩子4岁,1500个英文词汇量够不够?另一个回答,在美国够了,在海淀不够。
我还听到过这么一件事: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,一波家长,用尽各种办法,偷偷摸摸地给孩子报补习班,当然,补习班这事,学校是不提倡的。那没上补习班的家长呢?也没闲着。听说这件事之后,偷偷摸摸举报了这些补习班。
我们家闺女3岁了,听到这事我也很焦虑啊。
那么,这个焦虑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?早几十年没这样啊。有很多种解释:比如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,没有名校的毕业证,社会的好多门你都敲不开;还有人说是因为经济发展了、教育工具多了,军备竞赛当然就升级了;也有人说人工智能要替代人类,把这一代家长吓着了。
但是,我听到最开脑洞的一个解释是,因为当年那些高考的受益者,被高考、被大学教育改变命运的一代人,也开始养育孩子,这些被称为“考二代”的孩子,冲进了教育市场。他们最相信教育改变命运这条道理。因此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条赛道。让下一代重复这个过程。就像玩游戏,突然有一批付费玩家集体上线,竞争怎么可能不激烈。
我还不能劝你别在意,哈佛前校长,德里克·博克不是说过吗?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,试试看无知的代价。
教育这个焦虑是解决不了的,但是它会变换一种样式。
坦率地说,人为了自己成长而感到焦虑,可能永远没有解药。人类文明本来也依托于此。但是,你有没有想过,焦虑会变换成别的样子。
所以我们委托沈祖芸老师历时一年进行的研究,价值就在于此。她在过去的一年内访谈了100多位教育工作者,考察了全球25所中小学校,12所世界名校,她发现,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,都在焦虑一个问题:工业时代形成的教育模式,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。
而沈老师今年最核心的洞察就是: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,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。
你就想一想,今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哪一件事,不是一个综合挑战?别说做一个新产品、组织一场大活动,就是为你娃找个好幼儿园,给家里的房子装修,对你来说,哪个不是挑战?哪个挑战跟以往是相同的?哪个挑战是只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能应对的?
为了应对这个变化,有一些学校已经在往前探索了。
沈祖芸老师在过去一年,走访了很多学校,她发现,很多学校已经从题目入手,来重新组织课程体系。比如咱来看一道小学里的考试题——
如果你想增加一个节日,增加哪个节日,理由是什么?如果你想减少一个节日,减少哪个节日,理由是什么?
你看,这都不是考你任何领域的知识,这是给你一个真实世界的挑战,看你如何应对它。
再给你看一道中学语文题,这是我去参观北京一所名校的时候,随便走进一个教室,当时正好赶上他们在学史记。怎么学呢?背司马迁的生卒年份?还是朗读精彩节选?都不是,他们的任务是:给一个《史记》里的人物写一份求职简历。
你看,这还是一个真实世界的挑战,它牵扯的知识有哪些呢?
要想给刘邦写简历,首先,你得对刘邦的生平背景足够了解,有哪些工作经历,擅长做什么,有哪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脉资源。
其次,你得了解他应聘的那份工作,你得知道这个工作需要什么能力。
更重要的是,你还得有本事穿越到刘邦的内心,站在他的立场上,帮他通过这份求职表,完成一次自我推销。
你看,这就叫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,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的。
你发现没有,当你还以为学校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,学校已经开始了自我进化。从教学阶段开始,让课程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。
十一学校联盟的总校长,李希贵跟我们说,课程这个概念本身都在发生转变。课程是什么?不是知识的注射器,而是要把社会上的那些挑战,孩子们将来会遇到的那些问题,打包浓缩,变成课程,让学生们提前体验。提前触发孩子们的禀赋。
比如十一学校的戏剧课,一般人一听这个学校开戏剧课,就觉得这个学校条件真好,能学艺术。但在十一学校。戏剧课的作用其实不仅仅是这个。
他们的戏剧课不分班,而是跨年级打通的。学生参加戏剧课,可不是化好妆上台演个角色那么简单。这只是其中一种工种。要让一出戏剧能够上演。得有导演吧?得有编剧吧?得有副导演在全校找演员吧?得有做服装的吧?得有管剧务的吧?甚至还得有管舞台灯光舞美的吧?戏排完了要上演,还得有管卖票、拉赞助、做海报的吧?这些工种,都是戏剧课的一部分。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,选择各自的工种。
就这样,在排演一台戏剧的过程中,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,可以锻炼组织协作能力,更有机会发现自己潜在的禀赋。前几年就出过这么一个学生。他去上戏剧课,结果发现了自己给舞台灯光编程的天分,现在,他已经真的成为一名工程师了。
教育这个词的范畴在今天已经变了。因为教育本来的意思,就不是教材、不是课堂,而是人点亮人。
这件事在教育界,其实已经是一个共识了。中学是这样,大学也是这样。
这几年,深圳大学从录取通知书开始,就致力于把点亮自己的学生,作为教育目标。每一年深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都是一个引爆社交媒体的网红现象。
他们会给新生寄出一个里面装着丰富内容的录取盒子。比如有一年在盒子里装了件t恤衫,学生在报到那天穿上,就能一眼被学长们认出来,获得学长的帮助和欢迎。还有VR眼镜,戴上之后,可以提前看学校的各种风景。
这已经很棒了。但是当学生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件地都拿出来,他会发现在这个盒子的底部,印着这么一句话:清空了,才能装下更大的梦想。你要是今年的新生,你会不会觉得自己马上要去的这所学校很酷?你对大学生活是不是就多了一份神往?因为你知道你的学校,已经在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活里,为你点好了灯。
多年之后一位深大毕业生,回顾他的大学生活时,也许这份通知书的分量,要超过很多课程。
还是那句话: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,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。
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育,那教育就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东西。除了学校教育,还有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。
我给大家讲一个得到用户的故事。他是一名警官,姓杨,在一所大规模的重刑犯的监狱里工作。
杨警官发现,服刑人员如果想要顺利地重返社会,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和能力准备。怎么办呢?作为一名警察实在是能力有限。他想到了一个办法,把他在「得到」上学到的那些不错的课程,一份一份进行编辑、打印出来、形成讲义,供服刑人员借阅学习。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,他们具体学到了多少知识我不知道,但是有一个信号他们是清晰地接受到了,那就是这个世界上,有很多人在希望他们变得越来越好,能够顺利地重返社会。
你看,这就是人点亮人的时刻。
前不久,一个刚刚出狱的人给杨警官发来了微信,说如果不是你让我在「得到」上学了两年东西,我不会那么有平常心地回归社会。他说:“我特别感谢在监狱里,你让我学习了心理学。所以在出狱以后,我每天告诉我自己:如果这个社会接纳我,我就努力来回报它的接纳;如果这个社会不接纳我,我就更加努力地让自己配得上这个社会的接纳。”
我们得到一直在说做教育,直到听到这个故事的那一刻,我才真觉得我们是在做教育的。教育不见得是我们教给别人什么,而是我们有机会点亮他。
最近,我问过我身边的很多人,假设你身边有一个社区大学,你愿不愿意花时间把自己的知识变成知识产品,分享给别人?比如给写字楼里其他公司的人讲讲怎么做ppt,给小区里的老人讲讲怎么使用智能手机,给邻居家的孩子读读绘本。几乎无一例外,所有人听到我这个问题,眼里都放光。
你看,这个时代的灯,远比你想象的多。
来源:腾讯、得到APP
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!
重构思维方式,
AI+时代,读互联网思想(wanging0123)
商务合作、投稿及内容合作,请联系后台小编
或271684300@qq.com